欢迎光临邓州平安医院官方网站!

健康热线:400-960-2580(全国免费咨询、挂号)

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普知识 > 心理健康 >

不打不成器”?最无能的父母才把打骂当爱的教育!

文章来源:微信公众号:邓州平安医院
阅读次数:

前段时间,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——#韩国政府收回父母的惩戒权#

这时大家就问:“原来父母打孩子的权力还能由政府定夺吗?”

 

这条躺在热搜里平淡无奇的新闻背后,是几万名惨遭虐待的无辜孩子。

在2001年至2017年期间,韩国关于虐待儿童的报告就增加了至少10倍,达到22386例,其中77%的施虐者是其的父母。

推动了此次法案修改的,是其中一件惊动全国的虐童事件。

去年6月,韩国警方逮捕了一名妇女,指控她将男友的孩子锁进了行李箱长达7小时,最终导致其窒息身亡。

该妇女坦白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“他很调皮”。

在韩国,学校也拥有对学生的惩戒权,但因一名学生录制并上传了老师用木剑暴打学生身体的视频,引发了全球的热议,推动了法律修改完善,老师的惩戒权也在2010年被取消了。

 

随着更多的暴行被陆续曝光,政府和社会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这个问题了。

棍棒教育,真的有用吗

前面虐待孩子的案例,属于极端的惩罚;而大多数父母,采用的是普通惩罚。

此类家长大多“身兼数职”,既要工作,又要带孩子,还要处理各种琐碎家务,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耐心和精力给到孩子。

对于他们而言,惩戒,往往是能够快速结束孩子问题的有效手段。

如果家长只在教不动的情况下才动粗,可以吗?

答案是否定的。

结束问题,并不代表解决问题。

心理学家认为,当孩子做错事或者有负面情绪时,家长使用体罚,对孩子的个人成长非但没用,甚至有相反效果原因有以下三点:

体罚会让孩子成为以自我为中心,缺乏同理心的人

体罚不但无法制止错事,更会让孩子重蹈覆辙

体罚压抑孩子情绪,还会助长暴力

除此之外,暴力的教育方式还会滋生或放大孩子的恐惧情绪,为了逃避这种恐惧,甚至可能会引发幻想、分裂等精神心理问题。

 

 

惩罚,别用“保护”的借口

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是家长在“保护”孩子免受“社会的毒打”。

但这里说的“保护”,其实不是真的保护,而是一种阻挡。

体罚,是在变相地包庇,阻挡了孩子去真正承担做错事的结果。

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健康成长,就要懂得放手,让他们“一人做事一人当”。

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:

一位家长嫌弃孩子写作业太慢,她可能会说:“照你这速度,晚上10点也做不完,你是不是不想睡觉了?”

孩子听后当然会感到害怕,但并不是因为做不完作业,而是害怕被妈妈打骂。

所以一旦家长疏于管教,孩子就立马变回不愿意写作业的状态,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父母的事。

但如果家长换个方式来说:“你要注意点写作业的速度,做到10点就不要做了,准时睡觉。”

孩子可能第一次觉得很爽,居然可以不用做作业了。

但等到第二天上学,被老师批评,被同学嘲笑后,孩子就会意识到,不好好做作业的后果原来是这样的。

为了不想被批评、嘲笑,她就会自觉地调整作业的速度。

只有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结果,是自己需要承担的,他们才会逐渐意识到“父母的事”与“自己的事”的区别,这样一来他们才会做出判断和调整。

这需要一个过程。而这个过程,最重要的,是父母的信任,以及尊重。

 

尊重,是最重要的家教

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,“孩子越大越难养。”

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,父母说要去东,他们偏偏往西,很是令人头疼。

其实,家长也并不是想打骂管教,只是不敢放任孩子出差错。

但是,对于孩子而言,最好的教育手段既不是惩罚,也不是奖励,而是信任与尊重。

很多孩子闹,不为别的,只是希望获得关注,发言也受到尊重。

 

那如果不使用奖惩,又该如何矫正孩子的行为呢?

心理学家的回答是:像两个平等的人那样,互相尊重。

我们拥有比孩子更强的生存能力,而孩子成长则需要依靠家长们的引导。

帮助他们认清情绪,用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和诉求,

辅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更健全、更成熟的人。

不是:“你怎么能这么做事呢?”

而是:“这件事,你的想法是什么?”

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管教和控制,而是支援和关怀,他才会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,是受到尊重的。

他才不会通过说傻话、做傻事来彰显自己的存在;才会放下对抗的态度,聆听和思考长辈的教诲。

平视孩子、尊重孩子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情,因为他们本身就成长于森严的环境中,难以一下子改变观念。

不过长辈做出一点点改变,孩子们都是能感受到的。请相信这一点。

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父母和孩子共同修炼的课题,双方都要从中各自成长。

走进平安医院

邓州平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、预防、康复为一体,以精神科为主的“大专科、小综合”医院,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医院。....【详情】

备案号:豫ICP备18034927号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,您有任何疑问,都可以及时联系我们。